



湖南湘西龍山縣洞穴發現大熊貓骨骼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據極目新聞(記者 張皓 謝茂):湖南湘西一處超過百米深的洞穴內發現了化石,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10月12日,協助科研人員入洞發掘的張家界山地救援隊隊長張國強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這些大熊貓化石是他們在進行洞穴探險時意外發現的,最初還以為是野豬骨骼,經過專家辨認發現是大熊貓骨骼化石,他們第一時間保護現場並報告有關部門,這才有了這次發掘。
專家表示,這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對大熊貓物種分布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野外探洞意外發現大熊貓化石
據中國自然資源報報道,日前,湖南化石辦研究人員在山地救援隊的幫助下,進入位於湘西龍山縣約120米深的落水洞底部采集化石,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
報道提到,8月10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接到群眾報告,稱位於湖南西北部的龍山縣八麵山一處無名洞穴內發現疑似大型獸類化石,隨即將情況轉給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設於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以下簡稱湖南化石辦)。湖南化石辦通過照片初步判斷化石為大熊貓。
10月12日,全程保障和護送研究人員下豎井的張家界山地救援隊隊長張國強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此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可以說是一次意外之喜。
張國強回憶,今年8月3日,他所在救援隊受邀到湘西龍山八麵山露營基地參加帳篷音樂節,為項目提供安全保障,在活動之餘,他和幾名同伴閑暇技癢,便向附近村民打聽哪裏有普通人無法到達的天坑洞穴。
張國強介紹,該救援隊主要從事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險,平日探洞,主要是救援訓練和探索一些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如果發現洞內景觀奇特,則會給相關當地主管部門提供一些有價值和意義的資料,同時探洞也是他們的一種自我挑戰。
“洞穴很深,我們垂降了大概130米才到底部。”張國強說,他們來到洞底後,又橫向上坡行走了數十米,在穿過一個僅容人側身爬過的縫隙後,發現洞內除了一個空曠的小廳外別無其它,便折身準備離開,返回途中在縫隙附近發現了一堆動物骨頭,下頜骨清晰可見。
張國強介紹,洞穴內出現骨骼並不稀奇,他們也沒多想,當時還以為是野豬的骨骼,隨便拍了幾張照片便出洞了。“事後我們討論的時候覺得有點不對勁,野豬如果摔下100多米的豎井,不可能還橫著向上爬幾十米,何況這段通過難度較大。”張國強說,一位平時對洞穴測量和地質有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後發現與大熊貓骨骼類似,便開始向相關專家求證,得到多位專家的肯定答複後,他們將化石保護起來,同時將發現報告給有關部門。
協助科研人員下洞現場采集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與監督處與湖南化石辦到達龍山縣了解情況,並與當地有關部門商定化石保護性采集方案。
張國強介紹,8月12日,他們也接到相關部門邀請,請他們利用專業技術協助科研人員下洞,並為科研人員提供安全保障。“我們8名隊員,通過繩索護送了2名研究人員下洞,研究人員看到骨骼化石後,初步認定這就是大熊貓化石。”張國強說。
“這是一個完整的下頜骨,可以看到大熊貓標誌性的兩個犬齒,看到這個我們就可以確定是大熊貓(化石)。”研究人員在洞穴內拿著骨骼化石介紹。
“這次能發現大熊貓化石,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建館以來的首例,感覺非常有意義。”張國強說,希望今後能在化石展出後第一時間參觀。
但這並非首次在湖南發現大熊貓化石。中國知網一篇發表於2004年的論文《湖南桂東發現大熊貓化石》記載,2002年10月湖南省桂東縣四都鄉角植村的陳建東等8位村民在開發天然溶洞做旅遊景點時,無意中發現了動物化石,為了防止遺失,他們將10多塊化石從洞中鑿下,收藏於家中。經專家鑒定,這些化石係大熊貓化石。
對研究大熊貓物種分布有重要意義
現場發掘視頻中拿著化石介紹的正是湖南化石辦助理研究員童光輝,同時他也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對此次采集的大熊貓化石進行研究的人員之一。
童光輝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得知發現疑似大熊貓化石消息後,他就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發現,當即決定要去一線發掘現場。在經過救援隊的簡單培訓後,他通過繩索下降至洞穴底部。
“看到化石的那一刻,感覺非常激動。”童光輝介紹,他一直從事古生物研究,能參與采集大熊貓化石對他而言非常有意義,這也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1958年建館以來,首次采集到大熊貓化石。經過6個小時的工作,將現場的大熊貓化石均采集保存,通過下頜骨等判斷,此次采集到的化石至少包含三隻大熊貓個體。其中大部分化石留在當地保管,僅下頜骨等少數重要標本帶回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用於開展研究。
童光輝介紹,目前尚未對化石做年代學研究,暫時沒有確定化石的具體年代,但初步推斷,距今的時間較近,這也更有利於研究工作。此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對研究大熊貓物種分布有重要意義,且這些化石是在洞穴內發現,通過對沉積物的研究,也有利於揭示大熊貓分布與古氣候之間的關係。
目前,對化石的各項研究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未來,這些化石將會展出,博物館也會對大熊貓化石進行複原,讓人們看到更完整的湖南古大熊貓樣貌。(原標題:湖南一處百米深洞穴藏大熊貓化石,係救援隊探險時意外發現)
相關:湖南也有大熊貓?湘西百米洞穴內發現大熊貓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據華聲在線(文/全媒體記者 潘顯璿 視頻/見習記者 劉文):記者今日從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湖南省化石辦)了解到,今年8月,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一處約120米深的洞穴內,發現了大熊貓化石標本。從采集到的化石標本來看,至少有3隻大熊貓。
探險隊意外發現獸類化石
2022年8月3日,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受邀到龍山八麵山露營基地參加帳篷音樂節,為項目提供安全保障。
隊長張國強介紹,救援隊主要從事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險,平日也會經常探洞,主要是救援訓練和探索一些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如果發現洞內景觀奇特,則會給相關當地主管部門提供一些有價值和意義的資料,同時探洞也是他們的一種自我挑戰。
此次參加活動之餘,探險隊向附近村民打聽到了一處常人無法到達的天坑洞穴。這處洞穴挺深,約120米。探險隊到達洞穴底部後,隊員們隨即對洞穴進行了一番探索,在一處較為狹窄的支洞內,張國強、李學文、宋天平三人發現了一堆動物骨頭化石,下頜骨清晰可見。借著探照燈的燈光,他們用手機拍下了洞穴裏的這些獸骨化石。
“當時我們以為是野豬的骨骼,隨便拍了幾張照片便出洞了。但一位平時對洞穴測量和地質有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後,發現與大熊貓骨骼類似,我們便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的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張國強說。
8月10日,此事上報到了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經研究轉給了湖南省化石辦。“我們一看到探險隊提供的照片,心頭又驚又喜。”湖南省化石辦助理研究員童光輝回憶,當時通過這些照片,他們便初步判斷是大熊貓化石,“出於穩妥考慮,我們還谘詢了不少專業人士,得出的初步判斷都認為應該是大熊貓化石。”
曆時6小時清運出化石標本
如果真的是大熊貓化石,這一發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保處副處長蔣五洲以及湖南化石辦的劉立、童光輝、李光等四人受命前往龍山縣了解情況,並與當地有關部門商定化石保護性采集方案。
“這是一處垂直洞穴,隻能通過專業的設備單繩降落進入。”8月12日上午,經過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的簡單培訓,借助探險隊的裝備,童光輝和探險隊的幾名成員一起進入到了洞穴底部。雖然已有十餘年的地質科考經驗,但這也是童光輝首次進入垂直洞穴。
“果然,在狹窄的一處支洞裏,發現化石和泥沙混在一起。考慮到化石的脆弱性,我們經過6個小時的清理和搜集,才小心翼翼地將暴露在洞穴堆積物表層的化石采集完並打包運送了出來。”童光輝告訴記者,他學的專業是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古生物研究離不開化石素材,而重要的化石素材發現極具偶然性,能有幸參與此次大熊貓化石的采集,是他職業生涯裏最難忘的一次經曆。
填補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空白
此次采集到的大部分化石留在了當地保管,僅下頜骨等少數重要標本帶回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用於開展研究。
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這些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從搜集到的化石標本來看,至少有3隻大熊貓。
為何這處獸類難以到達的洞穴裏會發現大熊貓化石?
“這處洞穴深約120米,呈漏鬥狀,是一個落水洞,地勢低窪,一到下雨天水流便會匯集流入洞內。”童光輝解釋,很顯然這處洞穴不會是大熊貓的棲息地,大熊貓化石會出現在此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大熊貓在洞穴附近死亡,之後恰巧被雨水衝進了洞穴裏;還有一種可能則是大熊貓不慎掉入了這處地下洞穴。
據了解,此次八麵山大熊貓化石的發現與采集進一步豐富了對大熊貓古地理分布與遷徙路線的認識,同時也填補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自1958年建館以來從未采集到大熊貓化石的空白。
“從湖南發現的化石記錄來看,湖南以前是有大熊貓分布的。我們還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有文獻記載,在清代時,湘西地區有大熊貓生存。”童光輝說。
目前,對這些大熊貓化石的各項研究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據了解,下一步,湖南省化石辦將對八麵山洞穴大熊貓化石點開展進一步發掘和年代學、古環境等方麵的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大熊貓物種分布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未來,這些化石還會進行展出,博物館也會對大熊貓化石進行複原,讓人們看到更完整的古時期湖南大熊貓的樣貌。
相關:最新發現!湖南曾有大熊貓生存過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三湘都市報(劉文):記者10月12日從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湖南省化石辦)了解到,今年8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一處約120米深的洞穴內,發現了大熊貓化石標本。從采集到的化石標本來看,至少有3隻大熊貓。
探險隊意外發現獸類化石
2022年8月3日,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受邀到龍山八麵山露營基地參加帳篷音樂節,為項目提供安全保障。
隊長張國強介紹,此次參加活動之餘,救援探險隊向附近村民打聽到了一處常人無法到達的天坑洞穴。洞穴深約120米,救援探險隊到達洞穴底部後,在一處較為狹窄的支洞內,張國強、李學文、宋天平三人發現了一堆動物骨頭化石,並拍了照片。一名平時對洞穴測量和地質有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後,發現與大熊貓骨骼類似,他們便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的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
8月10日,此事上報到了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經研究轉給了湖南省化石辦。湖南省化石辦助理研究員童光輝回憶,當時通過這些照片,他們便初步判斷是大熊貓化石,“我們還谘詢了不少專業人士,得出的初步判斷都認為應該是大熊貓化石。”
曆時6小時清運出化石標本
如果真的是大熊貓化石,這一發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保處副處長蔣五洲以及湖南化石辦的劉立、童光輝、李光等四人受命前往龍山縣了解情況,並與當地有關部門商定化石保護性采集方案。
8月12日上午,童光輝和探險隊的幾名成員一起進入到了洞穴底部。“果然,在狹窄的一處支洞裏,發現化石和泥沙混在一起。考慮到化石的脆弱性,我們經過6個小時的清理和搜集,才小心翼翼地將暴露在洞穴堆積物表層的化石采集完並打包運送了出來。”童光輝告訴記者。
填補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空白
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這些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從搜集到的化石標本來看,至少有3隻大熊貓。
為何這處獸類難以到達的洞穴裏會發現大熊貓化石?童光輝解釋,很顯然這處洞穴不會是大熊貓的棲息地,大熊貓化石會出現在此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大熊貓在洞穴附近死亡,之後恰巧被雨水衝進了洞穴裏;還有一種可能則是大熊貓不慎掉入了這處地下洞穴。
據了解,此次八麵山大熊貓化石的發現與采集進一步豐富了對大熊貓古地理分布與遷徙路線的認識,同時也填補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自1958年建館以來從未采集到大熊貓化石的空白。
“從湖南發現的化石記錄來看,湖南以前是有大熊貓分布的。我們還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有文獻記載,在清代時,湘西地區有大熊貓生存。”童光輝說。
相關:湖南120米深洞穴驚現大熊貓化石 係救援隊探險時意外發現
(神秘的地球uux.cn)據楚天都市報:張家界山地救援隊隊員在湖南湘西一處超過百米深的洞穴內探險時,意外發現了一些化石,科研人員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確認化石標本為大熊貓。昨日,協助科研人員入洞發掘的張家界山地救援隊隊長張國強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們最初以為是野豬骨骼,經過專家辨認發現是大熊貓骨骼化石,他們第一時間保護現場並報告了有關部門。
專家表示,這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對研究大熊貓物種分布具有重要意義。
野外探洞意外發現動物化石
據中國自然資源報報道,日前,湖南化石辦研究人員在山地救援隊的幫助下,進入位於湘西龍山縣約120米深的落水洞底部采集化石,經形態學研究與DNA鑒定,化石標本均為大熊貓。
報道提到,8月10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接到群眾報告,稱位於湖南西北部的龍山縣八麵山一處無名洞穴內,發現疑似大型獸類化石,隨即將情況轉給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設於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以下簡稱湖南化石辦)。湖南化石辦通過照片初步判斷化石為大熊貓。
全程保障和護送研究人員下豎井的張家界山地救援隊隊長張國強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此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可以說是一次意外之喜。
張國強回憶,今年8月3日,他所在救援隊受邀到湘西龍山八麵山露營基地參加帳篷音樂節,為項目提供安全保障,在活動之餘,他和幾名同伴閑暇技癢,便向附近村民打聽哪裏有普通人無法到達的天坑洞穴。
張國強介紹,該救援隊主要從事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險,平日探洞,主要是救援訓練和探索一些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如果發現洞內景觀奇特,則會給相關當地主管部門提供一些有價值和意義的資料,同時探洞也是他們的一種自我挑戰。
“洞穴很深,我們垂降了大概130米才到底部。”張國強說,他們來到洞底後,又橫向上坡行走了數十米,在穿過一個僅容人側身爬過的縫隙後,發現洞內隻有一塊空地,隨後折身準備離開。返回途中,他們在縫隙附近發現了一堆動物骨頭,下頜骨清晰可見。
張國強介紹,洞穴內出現骨骼並不稀奇,他們當時還以為是野豬的骨骼,隨便拍了幾張照片便出洞了。“事後我們討論的時候覺得有點不對勁,野豬如果摔下100多米的豎井,不可能還橫著向上爬幾十米,何況這段通過難度較大。”張國強說,一位平時對洞穴測量和地質有些研究的同行,在看到照片後發現與大熊貓骨骼類似,便開始向相關專家求證,得到多位專家的肯定答複後,他們將化石保護起來,同時將發現報告給有關部門。
科研人員認定為大熊貓化石
8月11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與監督處和湖南化石辦到達龍山縣了解情況後,馬上與當地有關部門商定化石保護性采集方案。
張國強介紹,8月12日,相關部門邀請他們利用專業技術協助科研人員下洞,並為科研人員提供安全保障。“我們8名隊員,通過繩索護送了2名研究人員下洞,研究人員看到骨骼化石後,初步認定這就是大熊貓化石。”
研究人員當時介紹,化石中有一個完整的下頜骨,可以看到大熊貓標誌性的兩個犬齒,看到這個就可以確定是大熊貓(化石)。
“這次能發現大熊貓化石,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建館以來的首例,感覺非常有意義。”張國強說,希望今後能在化石展出後第一時間參觀。
據極目新聞記者查詢,這並非首次在湖南發現大熊貓化石。中國知網一篇發表於2004年的論文《湖南桂東發現大熊貓化石》記載,2002年10月湖南省桂東縣四都鄉角植村的陳建東等8位村民,曾在開發天然溶洞做旅遊景點時,無意中發現了動物化石,為了防止遺失,他們將10多塊化石從洞中鑿下,收藏於家中。經專家鑒定,這些化石係大熊貓化石。
化石至少包含三隻大熊貓
湖南化石辦助理研究員童光輝,參與了這次大熊貓化石的采集與研究。童光輝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得知發現疑似大熊貓化石消息後,他就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發現,當即決定要去一線發掘現場。在經過救援隊的簡單培訓後,他通過繩索下降至洞穴底部。
“看到化石的那一刻,非常激動。”童光輝介紹,他一直從事古生物研究,能參與采集大熊貓化石對他而言非常有意義,這也是湖南省地質博物館1958年建館以來,首次采集到大熊貓化石。研究人員經過6個小時的工作,將現場的大熊貓化石均采集保存,通過下頜骨等判斷,此次采集到的化石至少包含三隻大熊貓個體。據悉,其中大部分化石會留在當地保管,下頜骨等少數重要標本將帶回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用於研究。
童光輝介紹,目前尚未對化石做年代學研究,暫時沒有確定化石的具體年代,但初步推斷,距今的時間較近,這也更有利於研究工作。此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對研究大熊貓物種分布有重要意義,且這些化石是在洞穴內發現,通過對沉積物的研究,也有利於揭示大熊貓分布與古氣候之間的關係。
目前,對化石的各項研究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未來,這些化石將會展出,當地博物館也會對大熊貓化石進行複原,讓人們看到更完整的湖南古大熊貓樣貌。
相關:遠古時代湖南曾有大熊貓?專家獨家講述湘西大熊貓化石發掘細節
(神秘的地球uux.cn)據瀟湘晨報(記者 曹偉):湖南又現大熊貓化石。近日,有消息稱,湖南湘西龍山縣一個落水洞中被發現有大熊貓化石。
10月12日,瀟湘晨報記者獨家采訪了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簡稱“湖南化石辦”)助理研究員童光輝,其參與了此次化石發掘與鑒定工作。據其介紹,該機構近日在湖南湘西龍山一落水洞中采集到獸類化石,經過連日來的發掘、轉運和鑒定工作,確認這批化石為至少三頭大熊貓的骨骼,其中包括兩頭成年個體和一頭幼年個體。
實際上,湖南此前已經多次發現大熊貓化石,這證明在遠古時代,大熊貓就在湖南廣泛活動。童光輝介紹,上一次在湖南發現大熊貓化石還是在20年前。
湘西龍山落水洞中發現大熊貓化石,至少是3頭大熊貓
據童光輝介紹,湖南省化石辦設於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早在今年8月10日,他們接到位於湘西龍山縣的湖南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方麵報告,一支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險隊在當地一個深約120米到130米的無名落水洞中發現了疑似大型獸類化石。
“當時我們看了傳過來的照片,初步判斷是大熊貓化石。”童光輝介紹,8月11日,該機構工作人員劉立、童光輝、李光三人在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蔣五洲的帶領下,前往龍山進行實地勘察,並與當地有關部門商定化石保護性采集方案。
次日,童光輝在接受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的繩降培訓後,穿戴專業設備進入洞內,並成功抵達發現化石的支洞內。在清理完一些泥沙和礫石堆積物後,成功找到了多個化石,並小心翼翼地對這些化石進行打包和轉運,一共曆時6個小時,將所有發現的化石打包帶出洞穴。
湖南省化石辦工作人員將大部分化石留在了當地,並將一些關鍵部位化石帶回機構,在進行了清理編號和簡單的修複加固後,展開研究。通過形態學研究和DNA的測定,工作人員確定這批化石是屬於大熊貓化石。
童光輝介紹,形態學研究是進行化石鑒定的基本方法,在帶回研究的化石中發現了很多與大熊貓非常吻合的特征。“比如大熊貓標誌性的犬齒,顱骨麵部短等等。”童光輝說,同時有部分化石沒有完全石化,給後續的DNA鑒定提供了條件。後續,工作人員對化石進行了DNA測序,進一步證明了這批化石就是大熊貓的化石。
童光輝介紹,這批化石比較分散,也並沒有在洞穴底部,而是被流水搬運到一個支洞裏麵,通過頭骨等部位判斷,這些化石屬於至少三頭大熊貓個體,其中包括兩頭成年個體和一頭幼年個體。但沒有發現能夠顯示其性別特征的部位。
這些大熊貓的曆史究竟有多久?它們當時生活的環境到底如何?這是工作人員後續研究還需要繼續進行探究的問題。包括同位素測定確定大熊貓生活的年代,以及古氣候和沉積學的研究,來確定大熊貓生活的環境。
湖南近20年來再次發現大熊貓化石,首次在湘西地區以科學方式進行實地發掘
“之前湘西民間流傳有發現大熊貓化石,但是沒有以科學方式進行記錄和研究。”童光輝說,根據史料記載,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湖南還有野生大熊貓的活動蹤跡。
對於此次大熊貓化石發現的意義,童光輝表示,一方麵它會豐富我們對於大熊貓古地理分布的認識,進一步研究會查明具體在什麽時期大熊貓曾在湘西一帶活動。另外一方麵,通過洞穴沉積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大熊貓生活時期湖南是什麽樣的古氣候,以及這種氣候的變化是否造成了大熊貓的遷徙。
童光輝同時介紹,根據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記載,這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是湖南近20年來再次發現大熊貓化石,也是湘西地區首次發現和科學采集大熊貓化石。同時,這次發現也填補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自1958年建館以來從未采集到大熊貓化石的空白。
根據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學建向瀟湘晨報記者介紹,2002 年 10 月,湖南省桂東縣四都鄉角塘村8 位村民在開發天然溶洞做旅遊景點時 ,無意中發現了動物化石 ,為了防止遺失 ,他們將 100 多塊化石從洞中鑿下,收藏於家中。
鄧學健獲知這一消息後 ,於 2003年8 月在當地縣旅遊局領導的陪同下趕赴角塘村,對其中一塊不完整下頜骨進行了鑒定發現,其右齒骨自下頜聯合後緣處缺失, 保留了犬齒(端部缺損)和前 3 枚前臼齒 。左齒骨的冠 狀突部分缺失, 具犬齒1 枚 ,頰齒 7 枚 ,門齒僅存外側 2 枚。化石的外側門齒明顯大於內側門齒,犬齒強大而短,成稍後曲的短錐狀,較其他食肉動物明顯短而粗壯。臼齒3 枚 ,咀嚼麵寬闊,且外側較內側磨損明顯 ,成內高外低的斜坡狀。
鄧學健說,從這些諸多特征不難看出 ,桂東縣角塘村溶洞中發現的化石係大熊貓化石。
湖南的大熊貓究竟有多長曆史?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童潛明介紹,1968年7月,首都動物園贈送該園繁殖的叫“明明”的雄性大熊貓給長沙,定居在長沙市動物園專門建造的熊貓館。1970年代四川一次地震,一隻叫“靜靜”的受傷大熊貓疏散到長沙市動物園,自此有了兩隻大熊貓,經專職飼養員張鳳鳴女士精心飼養,健壯活潑的一對大熊貓給湖南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帶來的歡樂深刻在記憶中。1996年相當於人壽80多歲的“明明”無疾而終,不久“靜靜”也追逐而去。熊貓館中無熊貓直到長沙動物新遷城南,改名為長沙生態動物園才終止。長沙市生態動物園的熊貓館其規模設施自然不能與昔日的長沙動物園熊貓館同日而語,而且建成後即引進了四隻大熊貓。
現代大熊貓在湖南動物園中隻存在幾十年的曆史,其中還有10年空白,其實在遠古時期,即地史上距今1.1萬年的第四紀全新世之前,湖南就有大熊貓。當時與人類共存的動物稱“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
其中大熊貓的祖先誕生距今1000萬至2600萬年之新近紀後期,開始個體甚小稱小型大熊貓,隻是到了距今76萬至11.4萬年第四紀更新世中期體型才增大成為大型大熊貓,即為大熊貓,此時數量最多,分布最廣。
1970年代以來地質人員進行的區域地質地貌調查和考古人員進行的文物普查,在占湖南麵積1/3的碳酸鹽岩地區,已發現數十個溶洞中有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其中10多個洞有大熊貓化石。
童潛明表示,從洞址的分布看,湖南全省都有大熊貓。
既然萬多年前湖南有大熊貓,後來為什麽又滅絕了?童潛鳴介紹,一個說法是人類的捕殺,第二個說法是氣候變化達不到大熊貓生活所要求的氣候潮濕(濕度在80%以上,溫度在20℃以下)的條件。
童潛明說,兩個條件中氣候變化應該是最重要的,人類的捕殺不能認為是一個原因,因為1.1萬年前舊石器人,他們對動物的捕殺還不能使一個像大熊貓這樣的物種滅絕,何況與大熊貓一起的劍齒象也滅絕了,它的滅絕更不是當時人類所能做得到的。由大熊貓1.1萬年前後由遍布湖南到幾乎滅絕說明了湖南在這個時期氣候條件發生過很大的變化。
相關:時隔20年湖南再次發現大熊貓化石 位於湘西龍山洞穴;屬於至少三隻大熊貓個體
(神秘的地球uux.cn)據瀟湘晨報(記者 曹偉):近日,有消息稱,湘西龍山一個落水洞中發現大熊貓化石。
10月12日,瀟湘晨報記者獨家采訪了湖南省地質遺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湖南化石辦”)助理研究員童光輝。他參與了此次化石發掘與鑒定工作。童光輝介紹,該機構近日在湘西龍山一落水洞中采集到獸類化石,經過連日來的發掘、轉運和鑒定工作,確認這批化石為至少三隻大熊貓的骨骼,其中包括兩隻成年個體和一隻幼年個體。
實際上,湖南此前已經多次發現大熊貓化石,這證明在遠古時代,大熊貓就在湖南廣泛活動。童光輝介紹,上一次在湖南發現大熊貓化石還是20年前。
包括兩隻成年個體和一隻幼年個體
湖南化石辦設於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童光輝介紹,今年8月10日,他們接到位於湘西龍山縣的湖南烏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方麵報告,一支山地救援和洞穴探險隊在當地一個深約120米到130米的無名落水洞中,發現了疑似大型獸類化石。
“當時我們看了傳過來的照片,初步判斷是大熊貓化石。”童光輝介紹,8月11日,湖南化石辦工作人員劉立、童光輝、李光三人在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蔣五洲的帶領下,前往龍山進行實地勘察,並與當地有關部門商定化石保護性采集方案。
次日,童光輝在接受張家界山地救援洞穴探險隊的繩降培訓後,穿戴專業設備進入洞內,並成功抵達發現化石的支洞內。在清理完一些泥沙和礫石堆積物後,他成功找到了多個化石,並小心翼翼地對這些化石進行打包和轉運。曆時6個小時,童光輝將所有發現的化石打包帶出洞穴。
湖南化石辦工作人員將大部分化石留在了當地,並將一些關鍵部位化石帶回機構,在進行了清理編號和簡單的修複加固後,展開研究。通過形態學研究和DNA的測定,工作人員確定這批化石是屬於大熊貓化石。
童光輝介紹,形態學研究是進行化石鑒定的基本方法,在帶回研究的化石中發現了很多與大熊貓非常吻合的特征。“比如大熊貓標誌性的犬齒,顱骨麵部短等等。”童光輝說,同時有部分化石沒有完全石化,給後續的DNA鑒定提供了條件。
後續,工作人員對化石進行了DNA測序,進一步證明了這批化石就是大熊貓的化石。
童光輝介紹,這批化石比較分散,也並沒有分布在洞穴底部,而是被流水搬運到一個支洞裏麵,通過頭骨等部位判斷,這些化石屬於至少三隻大熊貓個體,其中包括兩隻成年個體和一隻幼年個體。但沒有發現能夠顯示其性別特征的部位。
這些大熊貓的曆史究竟有多久?它們當時生活的環境到底如何?這是工作人員後續研究還需要繼續進行探究的問題。包括同位素測定確定大熊貓生活的年代,以及古氣候和沉積學的研究,來確定大熊貓生活的環境。
上次在桂東縣有同樣發現,距今已20年
“之前湘西民間流傳有發現大熊貓化石,但是沒有以科學方式進行記錄和研究。”童光輝說,根據史料記載,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湖南還有野生大熊貓的活動蹤跡。
對於此次大熊貓化石發現的意義,童光輝表示,一方麵它會豐富我們對於大熊貓古地理分布的認識,進一步研究會查明具體在什麽時期大熊貓曾在湘西一帶活動;另一方麵,通過洞穴沉積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大熊貓生活時期湖南是什麽樣的古氣候,以及這種氣候的變化是否造成了大熊貓的遷徙。
童光輝同時介紹,根據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記載,這次大熊貓化石的發現是湖南近20年來再次發現大熊貓化石,也是湘西地區首次發現和科學采集大熊貓化石。同時,這次發現也填補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自1958年建館以來從未采集到大熊貓化石的空白。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學建向記者介紹,2002年10月,湖南省桂東縣四都鄉角塘村8位村民在開發天然溶洞做旅遊景點時,無意中發現了動物化石,為了防止遺失,他們將100多塊化石從洞中鑿下,收藏於家中。
鄧學健獲知這一消息後,於2003年8月在當地縣旅遊局領導的陪同下趕赴角塘村。他對其中一塊不完整下頜骨進行了鑒定發現,其右齒骨自下頜聯合後緣處缺失,保留了犬齒(端部缺損)和前3枚前臼齒。左齒骨的冠狀突部分缺失,具犬齒1枚,頰齒7枚,門齒僅存外側2枚。化石的外側門齒明顯大於內側門齒,犬齒強大而短,成稍後曲的短錐狀,較其他食肉動物明顯短而粗壯。臼齒3枚,咀嚼麵寬闊,且外側較內側磨損明顯,呈內高外低的斜坡狀。
鄧學健說,從這些諸多特征不難看出,桂東縣角塘村溶洞中發現的化石係大熊貓化石。
數字湖南10多個洞發現大熊貓化石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童潛明介紹,1968年7月,首都動物園贈送該園繁殖的叫“明明”的雄性大熊貓給長沙,定居在長沙市動物園的熊貓館。1970年代四川一次地震,一隻叫“靜靜”的受傷大熊貓疏散到長沙市動物園,自此有了兩隻大熊貓,健壯活潑的一對大熊貓給湖南人民帶來的了很多歡樂。1996年相當於人壽80多歲的“明明”無疾而終,不久後“靜靜”也去了。熊貓館中無熊貓直到長沙動物新遷城南,改名為長沙生態動物園才終止。
現代大熊貓在湖南動物園中隻存在幾十年的曆史,其中還有十年空白,其實在遠古時期,即地史上距今1.1萬年的第四紀全新世之前,湖南地域上生活著大熊貓。當時與人類共存的動物稱“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質人員進行了區域地質地貌調查,考古人員進行了文物普查。在占湖南麵積三分之一的碳酸鹽岩地區,已發現數十個溶洞中有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其中10多個洞有大熊貓化石。
童潛明表示,從洞址的分布看,湖南全省都有大熊貓。既然一萬多年前湖南有大熊貓,後來為什麽又在湖南幾乎絕跡了?童潛明介紹,一個說法是人類的捕殺,第二個說法是氣候變化達不到大熊貓生活所要求的氣候潮濕(濕度在80%以上,溫度在20℃以下)的條件。兩個條件中,氣候變化應該是最重要的。人類的捕殺不能認為是一個主要原因,因為1.1萬年前的舊石器人,對動物的捕殺還不能使一個像大熊貓這樣的物種絕跡。何況,與大熊貓同時期的劍齒象也在湖南絕跡了,它的絕跡更不是當時人類所能做得到的。
(责任编辑:遊戲)